又有德国人荣获2021诺贝尔奖! 为何德国获诺贝尔奖人数这么多?

2021-10-08

北京时间2021年10月6日,诺贝尔奖委员会公布了化学奖的获奖名单,本杰明·李斯特(Benjamin·List)和戴维·麦克米伦(David·MacMillan)因为在 “发展不对称有机催化”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而获奖。



另据德国明镜周刊报道,10月5日,德国科学家克劳斯·哈斯曼、美籍日裔学者真锅淑郎及意大利学者乔治·帕里西共同获得了世界最负盛名的科学奖项-2021年诺贝尔奖物理学奖。



自 1901 年以来诺贝尔奖创立以来,来自德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排名世界第三,仅次于美国和英国。


德国这个仅有8200多万人口的国家,究竟是凭借什么培养出如此多的诺贝尔奖得主?这一切都得益于德国的教育理念。


01 德国幼儿园的核心:立规矩


在德国的幼儿园里总有很多规矩,不论年龄大小,都要按规矩执行。


不许攀爬桌子、不许玩食物或边走边吃、不许把餐刀放进嘴里、不许打人、不许带家里玩具去幼儿园、吃多少拿多少……


甚至对家长们也有一串规矩:


每天必须提前15分钟左右送到幼儿园,留出饭前热身的时间;


一旦进入幼儿园就不能抱着孩子,一定要让他们步行;


幼儿园放学后,接到孩子必须马上离开,不能逗留;


最好调整晚饭时间,六点吃饭、七点洗漱上床晚安故事熄灯睡觉;


家长勇于说不,即使她躺地打滚,大人走开就好;


……


可以说,“立规矩”是德国幼儿园的核心。在原则问题上,德国老师一定会说Nein(不),且完全不商量,坚决执行。


有一段描述总结了从小立规矩的用意所在:


一切有了界限就好说,孩子的个性上会变得理性,严格遵守的准则。随着父母对正确行为的反复训练和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的思想教育,时间一长成为自然,孩子就会把遵守这些规则当作自己的本分。


02 混龄幼儿园


德国的幼儿园很多采取混龄制度。譬如一个班里,可能会有十岁的孩子,也可能会有三岁的孩子。


虽然看上去很难管理,但在混龄幼儿园,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活动时间也不同。这样的搭配也更好地分布了老师的职责。


对于这种制度,家长们最担心的莫过于霸凌的潜在威胁。但事实证明,大孩子在混龄环境中有很多天然的机会锻炼领导力和照顾弱者,这对发展孩子的社交能力、情商和同理心都非常有帮助。小孩子也不自觉地跟随大孩子的脚步,向大孩子看齐。


混龄班级就像一个小社会,低年级的“弱者”和高年级的“强者”要学会与彼此相处。在力量不均的人际交往中,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,是每个人的必修课,越早开始越好。混龄班级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模拟真实社会的环境。


03 体系专业的性教育


德国幼儿园的教育中,家长也是对象。在一本教导家长如何与孩子谈论“性”的书中写到:


在孩子接受正式的性教育课之前(德国小学一般是四年级),他就已经从媒体上,身边的朋友,看到听到了解到了性,孩子年龄越大,信息来源和引导人就越为重要,你是希望孩子自己去摸索到性还是可以由你正面的引导?


而且最重要的一句话是,如果你的孩子提出了关于性的话题,应该尽快地简短地又符合他年龄特点地告诉他。这是给孩子一个很明确的信号,如果有了类似问题,可以随时来问爸爸妈妈。永远不要对孩子说,你还小,大了就会懂。


德国早期性教育,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时期分割,大概多大的孩子,应该接受到如何的性教育。


德国幼儿园还会准备一套拼图教具,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身体构造。


04 学习社会情感


德国的很多幼儿园都有一门“社会情感学习课程”,目的是帮助孩子们发展他们的社会关系,加强自我意识。是不是听上去很抽象?


幼儿园里张贴的“社会情感学习课程”规则:


安静地坐着;


聆听而不打搅别人;


如果想说什么,举手示意。


其实,幼儿园的老师们会在课上和孩子聊很多关于情感的话题,以引导他们领会“社会情感”,把生活中的问题以比较积极的方式解决。课程会分为不同的阶段,涉及感情培养、感情管理等各个方面。


孩子们在游戏、谈话的过程中,就能读懂并疏通自己,理解并接纳他人。


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·路德·金说:“一个国家的繁荣,不取决于她的国库之殷实,不取决于她的城堡之坚固,也不取决于她的公共设施之华丽;而取决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养,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,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。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,真正的力量所在”。





阅读583
分享